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

走讀:后豐鐵馬行─花樑鋼橋和大甲溪河床

親愛的六甲同學們:
      請上網找花樑鋼橋 、大甲溪河床相關資料,歸納整理出200字內的內容,寫於留言中!


7 則留言:

  1. 后豐鐵馬道以后里馬場為起點,貫穿原為舊山線9號隧道,經過全長637.79公尺的花樑鋼橋,跨越大甲溪全長共4.5公里,亦可銜接東豐自行車綠廊,則形成總長18公里的懷舊自行車專用道,后豐鐵馬道沿途風光明媚,處處充滿田園的悠閒氛圍,尤其是途中的花梁鋼橋其設計結合力與美,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沉箱,橋座為磚角石構成,橋下的河床皆為石頭與芒草,秋季時盛開的芒草花,與花樑鋼橋形成一幅蕭瑟的景像讓人驚豔不已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大甲溪花樑鋼橋,是臺灣鐵路舊山線上的鐵路橋樑,屬於明治四十一年(1908年)4月完工的后里-葫蘆墩(今豐原區),跨越大甲溪中游,是原本縱貫鐵路非常重要的南北之間的聯絡橋樑。1998年10月7日舊山線停駛後,規畫成后豐鐵馬道的一部份,於2004年2月6日公告為歷史建築,成為台灣目前碩果僅存的幾座鋼桁橋之一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大安溪橋立於廣闊的大安溪上,一如魚藤坪橋或是內社川橋般, 三義火焰山及大安溪是台灣氣候最明顯的分界線,當年有火車行駛於舊山線上的時候,往往常有大安溪以北是陰冷或起濃霧的天氣,但一出第七號隧道則乍見光明與溫暖;而今新山線也幾乎是如此,出了長大的三義隧道後即進入溫暖的鯉魚潭橋、大安溪高架橋段。
    完工後,最後一段也是里程最長的廢止區間。台鐵西部幹線海拔最高的車站-勝興一併停用,此外並將泰安車站向西遷至現今的高架站址。此段經多年爭論後,於2010年6月5日(週六)起以觀光方式恢復行駛。此舊山線路段古蹟處處、翠嶺環繞、地勢雄偉、山青水碧,風景的確是美不勝收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這座橫跨大甲溪的鐵橋, 是昔日舊山線的四座鐵橋之一,完工於日治時代明治41年(1908)。

    明治41年,也是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的那一年, 縱貫鐵路工程最困難的路段就是舊山線(三義-豐原)路段,長23.6公里,經過山區及河谷,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最後完工的第7號隧道南口題字「一氣通」, 象徵台灣南北交通的隔離從此以後一路暢通。

    昭和10年(1935},中部發生大地震,震央就在舊山線附近的關刀山,舊山線因此嚴重受創, 四座橋樑全部損毀,歷經三年重建, 才恢復通車。大甲溪鐵橋,是地震後重建的模樣,全長382公尺,由六個鋼桁架構成, 而被稱為「花樑鋼橋」。橋墩則採磚石建造,矗立於河床之上。 這座橋樑後來通過了九二一大地震的考驗。

    回覆刪除
  5. 大甲溪全長140公里,為臺灣四大河川之一。發源於中央山脈的雪山及南湖大山之群彙。大甲溪之發源地思源啞口(匹亞南)鞍部為一有谷無水的風隙,大甲溪以此風隙與蘭陽溪分水,成為一通谷。大甲溪面積遼闊可分為三段,從高山源頭至德基為大甲溪上游,從德基至石岡壩為大甲溪中游。最後經甲南至清水出海口注入臺灣海峽,為大甲溪下游。大甲溪流域為臺灣水資源最豐沛的河川,其中,上游有德基、青山、谷關、天輪和石岡等水壩,是全國水力發電之重鎮。

    回覆刪除
  6. 堅固花樑鋼橋,
    桁架跨在大甲溪河床上,壯觀巍峨。台鐵
    舊山線於民國86年10月8日最
    後一班列車行駛通過,使大甲溪鐵橋與九
    號隧道較舊山線其他路段更早走入歷史,
    921大地震後,由當時的臺中縣文化局進
    行油漆保養工程,後由當時的臺中縣政府
    交通旅遊局,在拆除鐵軌之後,將原來的
    鐵路路線規劃改造成為鐵馬專用車道。
    所謂縱貫鐵路舊山線鐵道,是指北起
    苗栗三義站,全線經過勝興站、泰安站、
    后里站、豐原北號誌站,全長23.6公里,
    全程共有4座橋樑、9座隧道。自民國87年
    (1998年)9月24日起,台鐵將山線三義
    至后里之間的鐵道切換至新線,舊山線正
    式走入歷史。但具有豐富人文歷史背景與
    自然景觀資源的舊山線停止行駛後,隨即
    在政府單位、地方團體與相關學者等共同
    努力之下得以保存,目前文建會已將舊山
    線鐵道列為未來台灣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
    之一。

    回覆刪除
  7. 石岡水壩位於大甲溪下游,是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水壩。921地震,石岡水壩恰為斷層經過,壩體北側出水口閘門遭強力剪力破壞,南北二側高低落差達7公尺,嚴重毀損,災後重建,留給後人憑吊。而於埤頭山-后豐大橋-頂角潭等大甲溪河段為三義斷層之舊址與車籠埔活動斷層所經之路,地質條件差,河床與沿岸地形改變急遽,整治不易。
    主要為頭嵙山礫岩地層與紅土礫石臺地。二者礫石來源大多為雪山山脈之石英岩,岩質堅硬為良好之碎石骨材,不當的砂石採掘常造成邊坡不穩定。大雨侵襲時期,土石流常造成大甲溪河流阻塞,易發生氾濫成災,河道變遷,瞬息萬變。

    回覆刪除